接受《漂浮在河的第三岸》



老实、守法、不大喜欢说话的“正常”父亲,面对总爱发号施令的母亲,一直都在默默地“接受”。

渐渐地,在默默“接受”的同时,父亲也在计划着给母亲和“我”一次最震撼的“接受”——撑着独木舟,在河的中心漂浮往来。

而身为读者的我,也逼着自己试着去“接受”这看似荒诞且离奇的

《漂浮在河的第三岸》

雨 * 水


同学们可曾注意到,这次的文本赏析有个贯穿的主题?

不妨想想看,这共同的主题在不同的文本中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?

川端康成 《雨伞》


篇幅短小的掌上小说是川端康成擅长的文体之一。亲爱的读者,阅读时请使者感受文字的力量,思考作者如何利用小说短短的文字,营造一个“不会濡湿,却会沾润人”的氛围。

一般小说着重于人物的描写,《雨伞》却把重点放在少男少女青涩的感情和互动中。小说的第一句话就已道出中篇小说的基调:“春雨似雾,虽然不会濡湿,却会沾润人的肌肤”;人物感情的描写并没有令人窒息的强烈,而是像春雨一样,淡淡的、似有若无的,感染及牵动着读者。没有华丽的词藻,但只要细细体验,却能让人感受到弥漫在两个人物之间那种含蓄、羞涩、甚至有些压抑的情绪。两人本是为了离别而相约,最后竟似大团圆结局,带着夫妻般的心情一同离去。这是作者巧妙的安排?还是他利用文字堆砌的美好想象?作者似乎没有意图让我们沉溺于这个想象,而在最后淡淡地、意味深长地写了一句:“这仅仅是关于雨伞的一桩韵事...”,为整篇小说写下了不完美但却让人深深回味的句点。

亲爱的读者,请品味小说的结尾,想想作者如此“矛盾”的结尾背后的意图。

余光中《雨声说些什么》

雨声究竟说了什么呢?

淡莹《伞内,伞外》


诗歌的美不仅仅是意象的高度浓缩, 还有诗歌语言的美。

淡莹的《伞内,伞外》,通过伞外的雨声塑造了一个与伞内对立的伞外世界。诗中不乏听到雨点的声音,雨声中却洋溢着幸福的春天气息。


这首诗的语言美,可从以下几点着手:

音乐美
诗歌常常出现“声音”,如“淅沥的雨声”,“敲打”,“蝉叫”,“蛙鸣”。这些“声音”为整首诗营造了“下雨”的氛围。而这个伞外氛围的营造,有婉约地反衬诗人“伞内”的春天(爱恋)。

绘画美
“黄昏时,在望园楼/看一抹霞色/如何从我双颊飞起/染红湖上一轮落日”。诗人从霞色反射到“我”的双颊,又从双颊反射到湖面上的落日,描绘出一个雨后的黄昏美景,以其承托出“我”的羞涩。

《听故事的方法》

在这篇散文里,作者并没有明写如何和时光谈恋爱,只是通过“水会说话”来将“水”形象化,与“时光”挂钩,读者却也自然能够从“水”说出的话语之中听一个个与“时光”恋爱的故事:

1) 发现水会说话
2) 曾祖母洗澡需要煮水
3) 曾祖母说故事
4) 水煮沸了的声音
5) “逼怕、逼怕”“滚罗、滚罗”“得了得了”“来了来了”-
6) 川端康成的《雪乡》
7) 孔子
8) 叶慈
9) 庞德
10) 甲骨文的水字
11) 水组成的字
12) 长干行
13) 乡愁乡音

水是用来贯穿全文的主轴,散文的结构通过水这主题的联想来跳跃。